题 目:火星,中国来了
主讲人:郑永春 研究员
时 间:2024年3月25日(星期一)下午3:00
地 点:地理科学学院301教室
主办单位:教务处
主讲人简介:
郑永春,博士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、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,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科学教育研究。走遍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所大中小学、科技馆、图书馆,培训中小学教师近万人,青少年科普报告听众达数千万人次,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发表科普文章400多篇,著有《神奇的新能源》《科学原来这样学》《浩瀚的宇宙密码》《火星零距离》《飞越冥王星》《太空地图》系列等20多本科普图书。被授予首批科普中国形象大使、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有功人员奖、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、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、三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、两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、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、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。
主讲内容:
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,也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移民的星球。航天时代以来,人类已经开展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,证实火星曾经有过浓密的大气层和全球性磁场,曾经温暖湿润,遍布江河湖海,很像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时的环境。
每26个月,火星探测器的“发射窗口”就会打开。2020年,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“天问一号”,通过轨道器环绕火星、着陆器登陆火星、火星车在地表巡视勘察,将全球整体调查与局部精细考察相结合,“绕”“落”“巡”一次实现,起点高,跨度大。
本报告将系统介绍从肉眼目视、望远镜观测、飞越探测、环绕探测、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技术进步,以及从神话传说中的战神、灾星,以及天文观测时代的火星人和火星运河,再到航天时代寻找火星水、搜寻火星生命等,人类对火星的科学认识数次翻转。最后探讨火星移民的可能性等长远问题。通过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,激励大学生传承航天精神,热爱科学,探索太空。
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!